“脫歐”路徑不明,英鎊跌入低谷 本文來源于:人民日報 發(fā)布時間:2016-10-11 近期,英鎊暴跌引發(fā)市場擔憂。未來英國“脫歐”路徑難以明確,且英國政府釋放出的“硬脫歐”信號導致了市場的劇烈反應。10月7日,英鎊兌美元在亞洲交易時段一度瞬間下跌超過6%,至1∶1.184,創(chuàng)英鎊兌美元匯率31年最低。目前,英鎊兌美元匯率穩(wěn)定在1∶1.23左右。分析認為,由于在“脫歐”問題上,英國國內以及英國與歐盟之間很難形成統(tǒng)一意見,不排除未來英鎊匯率再次震蕩的可能。 “硬脫歐”傾向順應多數民意,卻與企業(yè)界的意見相悖 本月初,在英國保守黨大會期間,作為保守黨主席的英國首相特雷莎·梅宣布,英國將于明年3月底前啟動《里斯本條約》第五十條,正式開啟脫歐程序。這意味著,英國首相已經為“脫歐”按下了倒計時鍵。如果英國在明年3月正式啟動脫歐程序,順利的話,2019年春季將完成“脫歐”。 梅表示,未來的談判將確定與過去40多年不同的英國和歐盟關系,“這既不會是‘挪威模式',也不會是‘瑞士模式',而將是歐盟與一個獨立自主的英國之間的協(xié)議”。 根據梅的表態(tài),輿論認為,英國將可能在“脫歐”的同時,離開歐洲共同市場,而不是像之前一些人所分析的“軟脫歐”,即通過放棄部分邊界管控權、有條件允許歐洲移民自由流動,來換取英國部分保留在歐洲共同市場的地位,享受零關稅的好處。 英國政府的“硬脫歐”傾向,體現了對于多數民意的順從,但卻沒有充分吸收商業(yè)和企業(yè)界的意見。英國的商業(yè)人士希望在脫歐之后,英國和歐盟依舊能夠保持特殊的經貿關系。 英鎊大幅下跌是市場對英國“硬脫歐”表態(tài)做出的一種強烈反應。法國總統(tǒng)奧朗德也對英國“脫歐”表態(tài)稱,英國想離開歐盟,而不愿意付出代價,這是“不可能的”。奧朗德的言論顯示出當前英國與歐盟在“脫歐”談判問題上的不合拍,這加劇了英鎊的暴跌。 短期有利于促進英國出口,中長期將加劇通貨膨脹 英國官方認為,英鎊下跌屬于“正常現象”,不值得“大驚小怪”,而在一些經濟分析人士看來,英鎊“閃電崩盤”是英國“脫歐”傷及自身現象的持續(xù)反應?陀^看,英鎊貶值是一把“雙刃劍”,短期有利于促進英國的出口,中長期將加劇國內的通貨膨脹,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。 所幸,雖然英國外匯市場震蕩,但股市和房產市場卻一反常態(tài),出人意料地“風景這邊獨好”:股票市場收益頗豐,富時100指數當日逆勢上漲約達1.3%。而地產指標9月也創(chuàng)新高,達到52.3,相比8月的49.2突破了50的大關,被業(yè)內視為處于“行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階段”。 也有人將英鎊暴跌歸結于“技術原因”。英國《每日電訊報》報道說,一些分析師認為, 事情可能緣于操作員的不慎,即所謂的“胖手指”按錯了鍵盤,隨后出現的大量止損指令帶來的拋單。 事發(fā)后,英格蘭銀行(英國中央銀行)副行長布羅德本特強調說,英鎊的貶值“有助于英國經濟增長”,因為它會“刺激投資”。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也認為,英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強勁和正面的,完全可以承受“脫歐”帶來的風險。 布羅德本特指出,“脫歐”公投之后,英國經濟的表現比許多分析人士預計的要好,到目前為止,英鎊的貶值“很有秩序”。他說,由于消費增長和英鎊的貶值,英國宏觀經濟的表現出乎人們的意料,第三季度的GDP增幅超過預期,9月份英國經濟最主要的部門服務行業(yè)產值增加,盡管比8月份增幅減少了一些。 最新的統(tǒng)計數據顯示,英國9月份制造業(yè)采購經理指數(PMI)攀升至2年高點,服務業(yè)和建筑業(yè)PMI雙雙超過預期,增加了脫歐公投后英國經濟第三季度免于陷入衰退的幾率。 花旗銀行分析師認為:“英鎊走軟,為英國出口提供了支撐,增加了其出口價格的競爭優(yōu)勢,對英國經濟而言實際上并不是一件壞事,尤其是在低通脹時期,更是如此! 同時,另有英國一些金融市場分析人士認為,英鎊的急跌反映出了金融界對于英國經濟的負面觀點,專家們預測,英鎊不會自動恢復到原先的匯率,甚至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里繼續(xù)下跌。英國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的中小型企業(yè)增長追蹤指標顯示,43%的英國中小型企業(yè)預計未來12個月經濟將會惡化,僅24%預計會好轉。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前主席、新經濟思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特納勛爵分析認為,英鎊“閃電崩盤”是市場負面情緒被程序交易放大后的極端結果。特納說:“雖然英國‘脫歐'不會變成一場災難,但我依舊認為,‘脫歐'對英國經濟十分不利。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警告全球經濟復蘇將依然“疲軟和不穩(wěn)定”的同時,也把英國經濟2017年增長預期降至1.1%。 |
上一條:英鎊閃崩直戳經濟軟肋 金融市場面臨數場“硬仗”[ 2016-10-10 ] 下一條:多個成員國通脹疲弱 歐洲央行或延長量化寬松[ 2016-10-12 ] |